- 来源: 中华健康学习网
- 日期: 2017-07-18
- 阅读: 27621 次


灵枢经别指出:“十二经脉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学之所始,工之所止也。”充分说明了学习和研究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。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、循经取穴、针刺补泻等,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。《灵枢·经别》说:“夫十二经脉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学之所始,工之所止也。”说明经络对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,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。
经络系统是由经脉、络脉、经筋、皮部等组成。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。正经有十二,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,合称“十二经脉”,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。络脉是经脉的分支,有别络、浮络、孙络之分。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。

十二经脉与督脉、任脉各有一支别络,再加上脾之大络,合为“十五别络”。浮络是循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。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。它们主要是加强各部联系和网络经脉不及的部分。经筋和皮部,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。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“结、聚、散、络”于筋肉、关节的体系,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,所以称“十二经筋”。
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,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。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,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,所以,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,分属于十二经脉,称“十二皮部”。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、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,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,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,即灵枢海论:“夫十二经脉者,内属于腑脏,外络于肢节。”奇经有八条,即督、任、冲、带、阴跷、阳跷、阴维、阳维,合称“奇经八脉”,有统率、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。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,它们分别起自四肢,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,上出于颈项浅部,它能补正经之不足。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,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;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。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,揣外而知内,治外而调里。这就是经络脏腑相关。如《素问﹒藏气法时论》即云:“心病者,胸中痛,胁支满,膺背肩胛间痛,两臂内痛”,将脏腑与肢节联系起来。
针刺左心包经的内关、郄门、曲泽、天泉四穴和心包经上的两个非穴点,及四穴旁2cm的8个对照点,对80名受试者心功能(包括LVET、P/L、SV等8项指标)及心电图进行测试。发现针刺心包经上四穴和非穴点与对照8穴对比,差异非常显著(P<0.01).而内关等经穴又优于非穴位点。这表明心包经与心脏的功能关系密切。又有人相继对胃经和胆经进行实验观察。结果相同。还有人观察到针刺“足三里”、“小海”、“曲池”分别对胃、小肠和结肠运动有相对特异性。1984年有报道在内关、足三里、孔最和太溪注射的示踪剂Na1125均能迅速到达各脏器,但到达的速度,强度则因穴位不同而不同。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,经脉与脏腑关系必将成为重点之一。对于阐明经络实质,提高疗效有不可低估的作用。
上一篇: 你知道中医穴位瘦身吗?
下一篇: 刺激人体五个部位可增寿